本来是不想凑这个热闹,也没看过导演的处女作《盒子里的猫》,朋友请去看也就看了,看完觉得倒还挺不错的. 前半部分叙事的分裂、身份的错位、记忆的混乱,与后半部分梦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有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感,也给了长镜头的使用一种结构上的逻辑合理性(而并不是很多人批评的那样为长而长). 错乱的现实与清晰的梦境,是一种互文的关系,解答了彼此的很多留白,我反而觉得比很多明明脑子不太清楚还要故意卖弄的所谓烧脑商业片要好理解得多. 最后那段长镜头,对我来说还是有情绪感染力的,我老家湘西跟贵州挨得很近,那种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很有亲切感,在北京漂泊多年,有时候梦中重回故乡,确实是电影里那种感觉,所以对我是有触动的. 但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新的生命体验,所以还是有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离真正的大师还差得很远. 区分张作骥上下半场的分水岭,暴烈晦涩到达顶峰,亦因而较少被提及. 历时五年拍完,就像男主出狱后世界已沧海桑田,今天回看《盒子里的猫》反而更能感知当中的意识超前. 从少有的南方澳角度出发,被殖民开发的渔港,曾被当成台版伊豆打造,现已偏安一隅被世人遗忘. 阿公是最后一代滞台摄影师,阿爸去日本闯荡黑道,但第三代依旧无法处理身份认同问题. 他在兰屿到处问人是否认识他,想走到一个“看不见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