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确切地说,前者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和后者的《导言》,它们的相互接近并不只是由于上面所列出的那些相类似的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出现、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全部著作中整整十年完全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出现、似乎被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抛弃了的许多概念、用语、论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又一次出现了。1857年,马克思为了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方面向前迈出新的决定性的一步,似乎又重新返回到1845年的问题上来。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返回的一个例子,就是“交往”这个范畴的再次出现。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为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提出来的把历史变为世界史的问题。[76]这一问题在1857年再次出现:“交通工具的影响。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77]顺便指出,第三个例子表明,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加以比较,就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点。例如,在《导言》中,我们碰到了一条不十分清楚的简要原理:“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地和客观地。部落、种族等。”[7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中,我们找到了理解这一点的钥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客观历史进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借以出发的那些先决条件:“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而是“现实的前提”。“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他条件。”接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删去了:“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9]现在,在《导言》中所简要表述的思想就完全清楚了。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著作应当从人们的肉体组织、生理特征和他们生活于其中并为他们的活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出发;人们生存和活动的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外在的本质)决定着他们自身的肉体组织(内在的本质),尤其是部族和种族的差别以及人们自身的发展。一句话,起始的因素是人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规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80]可见,在《导言》的上述这一点里研究了历史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各种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