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齐民要术》卷八)
[1] 关于汉语中是否存在一个语气词“为”,以及语气词“为”的产生时间,学界历来颇多争议,具体见第一章第二节相关论述。总的来说,汉语中存在一个语气词“为”的观点已经不可易移。那么“为”产生于何时呢?一些学者认为在先秦就有了,举例如“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从语法化的程度看,把句中的“为”分析为动词更妥。贾齐华认为语气词“为”的形成不晚于东汉,依据的标志就是《史记》中数例与《汉书》可以变换的句例:
(1)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
(1’)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死,何后葬为?(《汉书·张汤传》)
(2)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传》)
(2’)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汉书·吴王濞传》)
并认为战国末年的《楚辞》中“为”已经有了虚化的趋势: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2] 贾齐华:《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