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寒微,历尽坎坷,对百姓的苦难非常了解。他用法律稳固统治后,就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来发展生产。元朝时期,高官贵族都蓄奴成风,有的人家奴仆竟达数千。到了明朝,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能有足够的劳动力,朱元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下诏:禁止普通地主蓄养奴婢,违者杖刑一百;已经蓄养的奴婢均放为良民;因饥荒而卖身为奴的人,政府为其赎身。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控制寺院的发展,迫使不少僧尼还俗,成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接着朱元璋又对垦荒进行奖励,并实行屯田,还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种植棉桑等经济作物,而赋税徭役则尽量减轻。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的税粮达3279万石,是元朝一年税粮的3倍,同时全国人口也增加了700多万,明初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气象。
朱元璋深知稼穑艰难,对百姓非常体恤,就自己带头提倡节俭。他身为帝王,服饰仪仗应多用金饰,而他却一律改用铜饰。他的饮食起居也如同普通的中产人家,宫中后妃等人也从不做奢华打扮。他还命太监们在皇宫墙边种菜,以取代亭台楼阁。他对儿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厉,皇子们不仅平日要穿麻鞋,戴竹笠,而且出城办事,按照路程的远近,是步行还是骑马也要按规定确定。朱元璋深感自幼家贫,读书太少,所以称帝后一直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儒生们请教。几十年下来,他不仅能写手札、军令,还能吟诗作赋。他的这种勤学精神,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