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设立书院,目的在于“辅学校所不及”[26]。再从前述广东省许多书院是由总督、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创建或改建的情况来看,清前期书院仍然具有官学的性质。正是因为书院的官学化,所以,不仅书院院长、讲师由地方官选聘,而且书院学生的录取和考核权也掌握在地方官手里[27]。清前期书院官学化的性质,从前面所引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的谕旨中也得到了证明。
清前期书院既是讲学之所,也是为士子科举做准备的地方,肄业学生有生员,也有童生,因而所学内容既有经史词章,也有《四书》、《五经》、策论等准备科考的功课。李颙主讲关中书院,高世泰主讲东林书院,朱珔主讲钟山书院,孙星衍主讲诂经精舍,他们的讲授便是以研讨学问为主,包括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等内容。此外,颜元主讲直隶漳南书院,沈廷芬主讲福建鳌峰书院,黄彭年主讲直隶莲池书院,沈德潜主讲江苏紫阳书院,也都是以探究学问为主。不过,从总的方面来说,清前期书院重在考课,为士子作科举的准备,因而学习内容重在诗、文两项,即四书文、试帖诗,间及经文、律赋、策论之类。[28]乾隆九年(1744年),礼部议覆:“嗣后书院肄业士子,令院长择其资禀优异者,将经学、史学、治术诸书,留心讲贯,以其余功兼入对偶声律之学。其资质难强者,且令先攻八股,穷究专经,然后徐及余经,以及史学、治术、对偶声律。”每月课试,“仍以八股为主,或论、或策、或表、或判,酌量兼试”[29]。由此看来,清前期书院教育重在为科举做准备,研讨学术之风已日益淡漠。